在桑德爾教授書中的例子,看到一段比較要好好思考的問題:
核電廠安全神話。東北大地震後福島第一核電廠的廠災,就是奠基在「核電廠絕對安全」這個神話上所發生的意外,這個神話,其實沒有一丁點合理性。
但是在每個人都抱著「絕對安全」這種感性直覺的狀況下,我們蓋了核電廠,也接受核電廠就在我們身邊。原本在邏輯上,就不可能有「絕對安全」這種事,當然,也應該不會有「絕對危險」這種事。人類是在「絕對安全」與「絕對危險」這兩端之間,運用各種科學技術。對於核能的利用,也應該採取這樣的態度,也就是去思考,什麼樣的風險會以什麼樣的機率發生,防範成本又該是多少。要思考盡可能讓它接近「絕對安全」的控制方法。
各位可以再想另一個例子─汽車。自從二十世紀初汽車大量生產以來,至今因為車禍死亡的人數,我想大概遠超過自然災害死亡的人數。再追溯到更早以前,我們常說人類因用火而進化,但如果我們把鑽木取火也視為一種原始的科學技術,那麼犧牲在火災這種科學災害下的人數,應該多不可數。
自開始運用科技技術的瞬間,只要是人類在操控,必定會發生差錯。我們卻逃避面對這個極度天經地義的現實,躲進虛幻的安全神話裡,開發並且運作了核電廠。
有人主張說,並沒有人因為這次的核災而死亡。的確,這次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人因為爆炸或直接輻射受曝而亡。
但是,確實有人因為安全神話的關係死亡。由於建核電廠時立足在安全神話這個前提,沒顧慮到邏輯上有可能發生核災,因此,無論是核電廠附近的居民生活圈或醫院,都沒有準備充分的避難計畫,使得在疏散住院重病患者的過程裡,很遺憾的,因為病情的惡化而導致部分患者死亡。這跟”神話這種感性直覺殺了人”並沒有甚麼兩樣。
所以未來即便要重啟核電廠,也絕不該以「絕對安全」為根據。如果要廢除核電,也不應該因為它是「絕對危險」的緣故。這兩種思維無論哪一個,本身都帶有讓人「不再思考」的極度危險。
另一段重點:比起窮究邏輯,直接跳到感性直覺在精神上要遠遠輕鬆太多了。舉例:所有大部分感人的日劇,都是以理性與感性的推扯為概念,營造人性與理性的衝突,試圖從中取出叫好叫座的元素來達成賣座的目的,日本社會是經濟主義,但傳統企業組織內卻是社會主義,是中階主管主導改革的急迫關鍵時間點了。
再說,核廢料會害死你的子孫,所以不要用核電,那現在的經濟教育生活環境條件哪一樣你認為你的子孫可以有機會存活?
200年前天花霍亂是絕症,今天呢?又有新的病毒出來,天花霍亂打兩針就好,核廢料難道運往火星就會比較好,那又會說,哪天地球人滿為患,我們需要火星的環境,所以還是不可行,難道沒有別的思考,譬如:將核廢料做有益的轉變改造,使它能有利於我們。我只是想說,人,的惰性,真是愈來愈強大了,知識與科技再進步也改變不了這些"人性"的"弱點",那教改再完美也救不了大家!
本來"決策"這件事就是一個動態過程,它的目的在於製造一個我們能控制的下一個狀況,而非"終極"目的,所以決策勢必不是一個皆大歡喜的事情一次性的動作。
但是,人就是"懶",以為王子跟公主結了婚後,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一直到終老,都是被這種思維搞死的,只要是"過生活",總是有不間斷的"選擇"與"決策";行銷或心理學都說,人是感性的動物,所以我們更要學習理性的判斷,不是嗎?
無論哪個選擇與決策,都是必"有得有失",請一定要搞清楚,所以必須"有捨才有得",以及,決策絕不會是討好所有人的"皆大歡喜"方案,不要拿齊頭式或取強補弱的"公平正義"來衡量,自有人類以來就沒這檔事,你信任的政府或黨派,也只能盡力而為,請要自己訓練自己的"思考邏輯"與"獨立思考",那樣你跟你的子孫才有未來可言。
2014.08.17